2021年夏天,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的疫情破防,让这座古城瞬间成为全国焦点,然而比病毒传播更快的,是网络上汹涌的地域黑浪潮。“南京人到处乱跑”“南京政府不作为”“南京人素质差”……种种标签化的指责,让南京人在承受疫情之苦的同时,更遭受着无形的精神暴力。
这并非孤立现象,从武汉疫情时的“鄂佬”污名化,到上海疫情中的“咖啡市”嘲讽,再到南京疫情的地域攻击——每当疫情暴发,总有一波针对特定地域的污名化浪潮,这种将疫情与地域绑定的行为,不仅无助于疫情防控,反而撕裂着社会认同,制造着不必要的对立。
地域黑的历史阴影与现代变种
地域歧视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古代文献中就不乏对“南人”“北人”的刻板描述,近现代上海“苏北人”歧视、北京“外地人”偏见等都是其具体表现,而在互联网时代,这种歧视以“地域黑”的形式获得了新的传播力。
南京疫情中的地域黑,呈现出三个新特点:一是借疫情防控之名,行地域攻击之实,将个别现象扩大为整体批判;二是形成“病毒溯源—政府问责—市民素质”的全方位指责链条;三是在社交媒体上以段子、梗图等形式传播,更具隐蔽性和破坏力。
地域黑的多重危害
地域黑的危害远超表面所见。
对受攻击地区的居民而言,这种污名化会造成深远的心理创伤,一位南京网友的留言令人动容:“我们也是疫情的受害者,每天配合核酸检测,忍受生活的不便,为什么还要承受全网的语言暴力?”当一座城市的千万民众被简化为几个负面标签,个体的尊严与情感便被无情抹杀。
对疫情防控本身,地域黑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它制造了不必要的对立情绪,可能影响人员流调时的信息真实性;它分散了公众对真问题的注意力,让疫情防控的关键讨论被情绪化的互撕所淹没;更重要的是,它破坏了社会团结,而团结恰恰是战胜疫情最重要的资源。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地域黑侵蚀着社会的文明基底,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能够理性区分个体与群体、问题与污名,而非陷入简单的归因与攻击。
打破地域黑的循环
要打破疫情地域黑的恶性循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于媒体而言,应恪守专业主义,避免标题党操作和片面报道,疫情期间,某媒体以“南京成为病毒传播中心”为标题,虽博得流量,却加剧了污名化,相反,深入一线、全面客观的报道,才能呈现疫情的真实图景。
于社交平台,当承担内容治理的主体责任,对明显的地域攻击、群体污名化内容,应及时识别处理;同时可通过算法优化,推送科学防疫信息,冲淡情绪化内容的传播。
于我们每个普通人,或许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份同理心和理性,面对疫情,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病毒,而非某个地区的同胞,在点击转发前,不妨多一分思考:这则信息是在增进理解,还是在制造对立?
构建团结抗疫的共同体
回望历史,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从未停止,而歧视与污名化常常如影随形,从麻风病人到艾滋病患者,从非典到新冠,污名化从未战胜过任何疫情,只会加深个体的痛苦。
南京这座城市,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既有过辉煌,也有过伤痛,今天的南京人,与全国人民一样,都在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将疫情责任归咎于特定地域,既不符合事实,也有违人道精神。
在全球化时代,传染病的防控最终依赖于人类共同体的形成,这个共同体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基础上,而非对立与排斥,当我们能够超越地域的偏见,看见每个疫情中具体的人的挣扎与努力,我们才真正走出了恐慌,走近了胜利。
疫情终将过去,但如何避免地域黑的病毒继续变异传播,需要整个社会的持续反思与努力,让每一次共同的危机,都成为增进理解而非制造对立的契机——这或许是疫情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那么多了技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mdljs.com/cshidaquan/2337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那么多了技术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当疫情遭遇地域黑,南京的伤痛与反思》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那么多了技术]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7月适合去杭州旅游吗(7月份去杭州)综上所述,七月份去杭州旅游,穿衣应以轻薄透气为主,同时考虑防晒和防暑需求,确保旅途愉快。七月份不太适合去杭州旅游。以下是几点详细分析:天气炎热:杭州的七月份气温较高,地表温度常常达到38-40度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