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大学北大楼的葱郁藤蔓下,你可能会遇见一群特殊的学生——他们眼眸中既有天山雪水的清澈,又映照着秦淮河的波光,他们是来自新疆的学子,跨越三千多公里的地理距离,从辽阔壮美的西北边陲来到温婉精致的江南学术殿堂,这群年轻人用脚步丈量着中国教育的广度,用青春书写着文化交融的深度,他们的存在,不仅是个人求学路上的选择,更是一幅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生动缩影。
新疆学生融入南京大学的过程,是一部充满挑战与成长的奋斗史诗,语言是第一道关卡——尽管他们已通过严格的高考汉语水平测试,但学术专业术语、江南方言尾音、快速口语交流仍是初来时的障碍,法学院大二学生阿依波力坦言:“最初听课像听天书,笔记记不下来。”但他没有退缩,而是每天清晨在校园角落朗读法律条文,主动结交本地同学进行语言交换,一学期后,他不仅跟上了课程,还加入了辩论队,气候适应是另一重考验——从干燥大陆性气候到潮湿的江南梅雨,从熟悉的面食到以米饭为主的饮食,这些看似细微的差异需要身体与心理的双重调整,然而正是这些挑战,锻造了他们超乎常人的适应力和韧性。
在院系分布上,新疆学生几乎遍布南大所有专业领域,理工科方面,他们在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表现突出——哈萨克族女生古丽娜尔在人工智能实验室参与的项目已获得国家级创新基金;人文学科中,维吾尔族学生艾尔肯对六朝文学的研究为学科带来了独特视角,这种多元化的专业选择打破了刻板印象,展现了新时代新疆青年广阔的职业抱负和学术追求,他们的存在丰富了课堂讨论的维度,在民族政策、边疆史地等课程中,他们能提供教科书之外的真实案例和切身感受,使学术讨论更加立体饱满。
南京大学为支持新疆学生成长构筑了全方位保障体系,学业上实施“导师制+朋辈辅导”双轨模式,为有需要的学生定制化学业提升计划;生活上,学校尊重民族习惯,开设清真食堂,重要民族节日时组织庆祝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心理关怀机制——心理咨询中心专设跨文化适应辅导,帮助学子缓解“文化休克”带来的孤独感,这些举措背后,是南大“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包容理念,体现了一流大学对教育公平的切实担当。
这些新疆学子的南大岁月,是不断寻找身份认同与自我价值的旅程,他们穿梭于两种文化之间,既保持着对本民族传统的深切认同,又积极吸收着江南文化的精华,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麦尔哈巴每次返乡都会向家乡孩子展示南大照片,分享内地见闻;“我希望成为一座桥梁,让更多新疆孩子看到外面的世界。”这种“文化桥梁”意识正在成为他们自我定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差异中寻找共通,在多元中构建共识,这种经历赋予了他们独特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这是全球化时代的宝贵资本。
从石河子到南京,从喀什到仙林,这些年轻人在两地之间架起了无形的纽带,他们假期返乡时,带着先进知识理念反哺家乡建设;他们毕业后,无论选择返乡就业还是留在内地发展,都将成为连接东西部的文化使者,这种人才流动正是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微观体现,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蓬勃生机。
南京大学新疆学生的故事,远不止是个人奋斗的叙事,更是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注脚,他们在课堂上的专注、实验室里的探索、校园活动中的身影,共同构成了一幅多元文化交融的和谐图景,当新疆舞遇上江南曲,当普通话交织各民族语言,南京大学这片学术沃土正以其海纳百川的胸怀,培育着能够理解多元文化、促进民族交流的时代新人,这些跨越山河的青春答卷,不仅为个人未来铺就道路,更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着独特而重要的力量。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那么多了技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mdljs.com/kepujiehuo/2250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那么多了技术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南京大学新疆学生,跨越山河的青春答卷》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那么多了技术]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你想知道2022年3月24日全国各地的新冠疫情吗?1、年3月24日全国各地新冠疫情情况如下:3月24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366例。2、年3月24日0—24时,河北省新冠疫情情况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