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寻常的午后,我在整理旧物时,偶然发现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写着“上海疫情局拉萨分局电话”,这组词语的组合如此不合常理——上海与拉萨,相隔四千公里;疫情局与分局,暗示着某种行政关联;而那个墨迹斑驳的电话号码,像是一个等待被解开的谜题。
我尝试拨打这个号码,听筒里传来漫长的忙音,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终于,电话接通了,那头是一个苍老而平静的声音:“这里是上海疫情局拉萨分局,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您?”
这个不合逻辑的机构名称背后,藏着一个被遗忘的故事,通过后续多次通话,我逐渐拼凑出真相: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群上海医学院的毕业生自愿援藏,临行前,他们在上海设立了一个联络处,负责沟通物资与信息,最初这只是个临时机构,但随着时间推移,它成了两地之间看不见的纽带,即使在通讯发达的今天,这个号码依然被保留,成为某种精神象征。
老陈是现在的接线员,他的父亲就是当年的援藏医生之一。“这个电话曾经救过我父亲的命。”他在电话里告诉我,那是在1962年,一场罕见的肺炎在西藏牧区暴发,老陈的父亲在诊疗时不幸感染,药品短缺,正是通过这个号码联系到上海方面,紧急空运的青霉素及时赶到。“我父亲常说,这个电话号码就像脐带,连着雪域高原和黄浦江边。”
2003年非典期间,这个几乎被遗忘的号码再次响起,拉萨一家医院收治了疑似病例,当地医生通过这个历史悠久的渠道,获得了上海在应对发热病例方面的经验,老陈翻出当年的记录本,念着上面的对话:“通风是关键”、“建立隔离区”、“中药辅助治疗”……简单却实用的建议,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这个电话前所未有地忙碌起来,上海方面通过这条特殊渠道,向拉萨分享了方舱医院的建设经验、核酸检测的流程优化、社区防控的具体做法,而拉萨的医生们也反馈了高原环境下疫情防控的特殊挑战,这些都为上海的专家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你知道吗?”老陈在最近一次通话中说,“这个号码之所以能存在六十多年,不是因为多么先进的技术,而是因为总有人记得它,需要它,最长的间隔有整整三年没有人打来,但我们始终保持着线路畅通。”
我忽然明白,这个看似不合逻辑的“上海疫情局拉萨分局”,实际上是一种深层的文化记忆的载体,在上海话里,“牵记”是惦念的意思,这个号码就是四千公里牵记的物质化身,它见证了从手动交换机到5G网络的变迁,见证了两地医护人员共同面对过的每一次疫情挑战。
这个号码依然静静地躺在电话线的另一端,也许某一天,当新的公共卫生挑战来临,又会有某个迷茫的医生或焦急的市民,从某个角落发现这个号码,然后试探性地拨通,他们会发现,电话那头不仅有一个耐心的接线员,更有一段跨越时空的守望相助的历史。
在这个强调效率的时代,这样一个“多余”的机构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但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坚守,构成了我们文明中最坚韧的部分,就像那个永远接通的电话,它告诉我们:无论相隔多远,无论时隔多久,总有一些联系不会被切断,总有一些守望不会被遗忘。
当我最后一次拨通这个号码,老陈告诉我他即将退休,但他的孙女接过了这个使命,她说,在这个电话号码背后,她看到的不仅是祖父的坚守,更是一个民族在面对疾病时永不孤单的证明。
上海与拉萨,长江源头与入海口,通过一根看不见的电话线,通过几代人的执着守望,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或许就是文明的真谛——在时间长河中,总有人愿意成为那座桥梁,连接彼此,共渡时艰。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那么多了技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mdljs.com/kepujiehuo/3102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那么多了技术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上海疫情局 拉萨分局电话/上海疫情局 拉萨分局电话号码》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那么多了技术]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你想知道2022年3月24日全国各地的新冠疫情吗?1、年3月24日全国各地新冠疫情情况如下:3月24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366例。2、年3月24日0—24时,河北省新冠疫情情况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