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天的上海,本应是梧桐抽新、玉兰盛放的季节,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陷入停滞,封控下的城市像一部生锈的机器,而其中最令人揪心的,是无数外地人在这场危机中经历的集体性失落,当“精准防控”的神话被击穿,当“城市温度”在生存焦虑中降温,一种深切的寒心感在外地人群体中蔓延——这不仅关乎物资短缺的困境,更关乎身份认同的撕裂与对公平期待的幻灭。
系统性失灵中的“他者”困境
疫情初期,资源调配的混乱让“菜篮子”成为全民焦点,然而在社区团购的赛道上,外地人天然处于劣势:缺乏本地亲属网络、不熟悉方言沟通、租户身份导致被排除在业主群之外,当本地家庭依靠人脉囤积物资时,许多外地年轻人连续一周靠泡面度日,更刺痛人心的是某些基层执行中的区别对待——有小区以“优先保障本地居民”为由延迟为租户发放物资,有城中村用铁栅栏隔离本地与外来人口居住区,这些细节像一根根细针,扎破了城市“海纳百川”的承诺。
政策悬崖下的制度性冷漠
相较于户籍居民享有的稳定社会保障,外地人在封控中更像漂浮的孤岛,当失业与隔离同步发生时,没有本地社保的务工者无法申领失业救济;当方舱医院人满为患,无固定住所的外来人员面临“出小区即流落街头”的两难;甚至因病就医也需要跨越比本地人更复杂的审批流程,某位在沪打工的安徽母亲抱着发热孩子被多个医院拒诊的遭遇,在社交媒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原来在极端压力下,公共服务仍会沿着户籍界线形成隐形落差。
标签化叙事下的情感疏离
部分舆论场将疫情扩散归咎于“外地人流动”,把群租小区称为“防疫黑洞”,这种简化叙事忽略的是:正是这些外卖员、保洁员、维修工支撑着城市的正常运转,当志愿者对着送货小哥喊出“滚回老家”,当邻居在业主群公开质疑“租户是否遵守防疫规定”,微观环境中的排斥性话语,比政策缺陷更直接地灼伤人心,更荒诞的是,当城市需要劳动力重启时,外来建设者被赞为“逆行者”;当资源紧张时,他们又成了“挤占公共资源”的群体,这种工具性认可与身份性否认的切换,折射出深层次的社会认知裂痕。
寒心感的本质是信任契约的动摇
外地人对上海的向往,从来不仅源于经济机遇,更在于对规则公平、文化包容的期待,而疫情中的经历,让这种信任出现了裂缝:当有人因户籍差异获得不同救治优先级,当隔离政策突然变更导致万人滞留车站,当基层执行将“本地-外来”简化为管理分类标准,这座城市承诺的程序正义就在具体而微的遭遇中瓦解,正如某位离沪者所言:“我不怕隔离的艰苦,怕的是永远是个外人。”
疫情终将过去,但留下的心理创伤需要更长时间愈合,上海的真正挑战不在于如何快速清零,而在于能否正视那些让外地人寒心的制度缝隙与文化偏见,一座伟大的城市,不仅要有光鲜的GDP与天际线,更要在危机中守护对每个生命的平等尊重,当外来者不再需要靠“拼命证明属于这里”来获取基本尊严,当“新上海人”不只是户口本上的称谓,这座城市才能真正从疫情的废墟中站起,重获它的精神光辉。
(全文共约850字)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那么多了技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mdljs.com/kepujiehuo/3113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那么多了技术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疫情围城下的心灵裂痕,上海疫情为何让外地人寒心?》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那么多了技术]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你想知道2022年3月24日全国各地的新冠疫情吗?1、年3月24日全国各地新冠疫情情况如下:3月24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366例。2、年3月24日0—24时,河北省新冠疫情情况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