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日,石家庄这座素来低调的华北城市,被一例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推到了全国聚光灯下,那个寒冷的冬日清晨,许多市民如常去早市采购,送孩子上学,直到手机推送的疫情通报打破了平静——石家庄迎来了抗疫两年来的“第一次”本土疫情暴发。
警报骤响:从常态化防控到战时状态
疫情初现时,石家庄正处在严格的常态化防控中,1月3日,河北省新增4例本土确诊病例,全部位于石家庄藁城区,病毒溯源显示,这场疫情与境外输入高度相关,病毒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
数字急速攀升令人心惊:1月5日,石家庄新增确诊病例19例;1月6日,全市启动全员核酸检测,1100万人口的城市瞬间进入“战时状态”,这是武汉解封后,首个采取全域封闭管理的省会城市。
“第一次”的感受如此真切——第一次见到小区一夜之间封闭,第一次经历零下十几度排队核酸检测,第一次面对空空荡荡的中山路,第一次感受年关将至却被按下的暂停键,一位市民在微博写道:“昨天还在计划周末去哪吃饭,今天醒来发现城市生病了。”
封城七日: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
1月6日凌晨,石家庄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全市所有车辆及人员不得出市,这座华北重要交通枢纽瞬间静止。
“封城”首日,平时拥堵的主干道罕见地空旷,只有防疫车辆偶尔驶过,超市里出现了短暂的抢购潮,但很快政府保障供应跟上,生活必需品配送体系建立,外卖骑手成了城市“毛细血管”,为封闭小区输送物资。
最令人动容的是抗疫一线的画面,严寒中,医务人员在户外采集核酸,护目镜上结满冰霜;社区工作者连续多日睡在办公室,声音沙哑仍耐心解答;志愿者组成服务队,为隔离居民购买药品、运送物资。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作为定点医院全力收治,火眼实验室迅速搭建,日检测量达100万人份,这七天的封控,为流调溯源、切断传播链赢得了宝贵时间。
八方驰援:寒冬里的中国温度
石家庄不是孤岛,1月7日,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带队抵达石家庄;江苏、浙江、北京等多地医疗队星夜驰援;华大基因、迪安诊断等机构调集检测设备支援。
“石家庄加油”成为网络热搜,全国人民关注着这座城市的抗疫进展,一位浙江护士在寒风中搓手取暖的照片感动无数人,她写道:“2020年你们帮我们,2021年我们来帮你们。”
兄弟省市不仅送来医疗队,还送来了生活物资,山东的蔬菜、内蒙古的羊肉、东北的大米...一辆辆货车驶入石家庄,承载着全国人民的牵挂,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成为中国抗疫的鲜明底色。
教训与启示:疫情防控的石家庄经验
石家庄第一次疫情暴发也暴露了基层防控的薄弱环节,农村地区成为疫情传播重点,婚宴等聚集性活动加速扩散,初期核酸检测组织存在混乱,部分隔离点条件不足...
这些教训促使全国重新审视农村疫情防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随后发布《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强调县乡村三级分包、村村设岗。
石家庄抗疫也创造了宝贵经验:千万人口核酸检测3天内完成,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流调效率,建立“抗疫直通车”平台解决市民特殊需求,对滞留学生等特殊群体提供精准服务。
重启与新生:疫后城市的韧性发展
经过20多天艰苦奋战,2月22日,石家庄全域调整为低风险地区,城市功能逐步恢复,解封第一天,市民走上街头,店铺重新开业,久违的烟火气回归。
这次“第一次”给石家庄带来了深刻变化,市民养成了更好的卫生习惯,公共场所戴口罩成为自觉;社区建立了更完善的应急体系;数字化治理水平大幅提升;人们对生命健康有了更深理解。
石家庄市委书记那书晨在总结抗疫时表示:“这次大战大考,锤炼了干部队伍,凝聚了民心,也让我们对超大城市治理有了新认识。”
石家庄的“第一次”抗疫,是中国抗疫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证明了中国防控体系的有效性,也展示了普通人在危机中的勇气与担当,当2022年底防疫政策调整,人们回望石家庄那次“第一次”,会更加理解一座城市在面对未知疫情时的艰难抉择与坚韧不屈。
那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在经历了疫情的洗礼后,如同华北平原上的麦苗,在寒冬后焕发出更顽强的生命力,石家庄的“第一次”,是一个结束,更是一个开始——关于如何与病毒共存,如何在危机中成长,如何守护共同家园的永恒命题。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那么多了技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mdljs.com/kepujiehuo/3450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那么多了技术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石家庄疫情第一次封城时间/石家庄疫情第一次》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那么多了技术]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你想知道2022年3月24日全国各地的新冠疫情吗?1、年3月24日全国各地新冠疫情情况如下:3月24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366例。2、年3月24日0—24时,河北省新冠疫情情况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