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的那场街头示威,像一颗投入数字池塘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早已超越了事件本身,年轻人们举起白纸,沉默地站立,旋即被国家机器的巨掌抹去痕迹——这不是古典政治教科书里的革命叙事,也不是社交媒体上非黑即白的悲情史诗,而是一场被多重编码的符号战争,抗议者、围观者、审查者共同参演了这出后现代政治戏剧,愤怒被异化为可供消费的景观,异议被锻造成身份认同的徽章,而真正的诉求,却消失在层层的话语扭曲之中。
抗议现场的符号性质远胜实质政治意义,白纸——这个刻意选择的“空无”能指,既是对言论管控的讽刺性妥协,也是Z世代用极简主义美学对抗威权的创造性抵抗,每一部高举拍摄的手机,既是指向权力的眼睛,也在无意识间将自身行为媒介化,当“游行”变成“可分享内容”,传统社会运动理论中的“政治诉求-集体行动”线性逻辑彻底崩塌,行动者提前内化了观众的目光,甚至预判了审查的节点,在权力做出反应前,就已经完成了对反应的反应——这是一种何等精妙的、令人毛骨悚然的自我规训。
数字环形监狱在此展现了它的完美运作,抗议者进行着严格的自我审查:标语设计得暧昧而易于抵赖,地理位置信息被加密传递,现场迅速集结又更快消散——所有这些,都显示他们早已将权力的逻辑内化为行动指南,这远非懦弱,而是一种深刻认知:在全面监控资本主义时代,暴露即是被消灭,于是反抗成了一场与隐身技术的竞赛,异议成了一套密码学实践,那些指责他们不够“彻底”的人未能理解:当权者最恐惧的并非血流成河的暴动,而是无法被简单标签、无法被轻易消灭的、病毒式传播的模糊姿态。
全球数字资本主义则贪婪地吞噬着这场抗议的剩余价值,推特热搜、Telegram频道、外媒报道……事件被迅速封装成文化商品,嵌入到反华叙事的流水线中,西方观众消费着符合他们想象的“自由战士”形象,国内异见者则急切地将之转化为道德资本,事件本身的具体性——封控的苦难、个体的绝望——被掏空,置换为又一场意识形态的方便面快餐,抗议从地方性实践被拉扯进全球认同政治战场,成为各方提取象征利润的矿场,而矿工们的血肉悲欢,早在转码过程中消失殆尽。
更令人窒息的是异议的景观化如何消解了真正的政治性能量,当白纸抗议变成T恤印花、社交媒体头像和文艺创作题材时,其颠覆性就被安全地封存在美学领域,权力甚至可能默许这种符号化抵抗:因为它成功将矛盾从制度层面转移到表征层面,问题不再是“如何改变现状”,而是“如何表演对现状的不满”,这种表演收获了国际掌声和道德满足感,却极易滑入自我感动的话语茧房,最终在无害的符号反复中耗尽变革的动能。
2022年上海街头的几分钟,由此成为解读未来抗争的寓言,它揭示后威权时代的反抗不再是勇猛巨人的冲锋,而是被迫戴上镣铐的舞者之舞,每一个动作都已提前计算了枷锁的重量,真正的困境在于:当抵抗不得不模仿权力的逻辑来躲避毁灭,它是否已经在结构上被招安?当异议成为全球资本主义流通的文化商品,它究竟刺痛了霸权,还是仅仅成为了系统多元化的一枚装饰徽章?
这场抗议最深刻的遗产,或许是迫使我们必须超越“压迫/反抗”的二元童话,审视技术资本主义时代持异见者的存在论困境:最大的悲剧不是反抗被镇压,而是反抗被异化到只剩下适合传播的形式,却遗忘了为何反抗的初心,在算法与铁拳的双重夹击下,或许唯有拒绝被任何叙事彻底收编的韧性,以及在那片白纸上不断重新书写真实的能力,才是希望所在的微光。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那么多了技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mdljs.com/kepujiehuo/83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那么多了技术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被规训的愤怒,当游街抗议成为算法时代的政治行为艺术》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那么多了技术]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你想知道2022年3月24日全国各地的新冠疫情吗?1、年3月24日全国各地新冠疫情情况如下:3月24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366例。2、年3月24日0—24时,河北省新冠疫情情况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