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太原,汾河水面泛着薄霜,迎泽大街上的梧桐叶已落尽,这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古城,在2022年深秋再度迎来疫情大考,当变异毒株的阴影笼罩三晋大地,太原用她特有的方式,书写着一部属于钢铁之城的抗疫史诗。
精准防控的“太原速度”
11月3日凌晨,杏花岭区发现混采阳性,4小时内,流调队伍完成核心信息排查;6小时,相关区域完成封控;12小时,全市启动分级分类管控,这种被称为“太原速度”的响应机制,背后是持续优化的“露头就打、精准围剿”策略。
与某些城市“一刀切”不同,太原创新实施“气泡式管理”,将城市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防疫气泡”,在气泡内部,生活基本如常;气泡之间,通过核酸检测结果实现安全流动,这种既保安全又保民生的创新,来自去年以来建立的“平急一体化”指挥体系——平时各司其职,急时一键转换。
工业城市的硬核担当
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太原在此次疫情中展现出令人动容的工业担当,太钢集团在实行闭环生产的同时,连夜组建百人志愿者服务队支援社区;太重集团将部分厂房改造为临时物资中转站,用行吊设备装卸物资;西山煤电派出30辆通勤大巴,转型为移动核酸检测车。
最令人惊叹的是,太原利用制造业优势,在48小时内将一处闲置厂房改建成拥有2000张床位的方舱医院。“我们只是把造厂房的劲头用来造方舱。”项目负责人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座工业城市的朴实与坚韧。
市井烟火中的人间真情
在封控小区,网格员王大姐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特殊需求:301室老人需要降压药,502室孕妇下周产检,701室网课学生需要打印试卷...这个被称为“民情地图”的本子,是基层防疫最温暖的注脚。
老军营小区的一位面点师傅,每天免费为志愿者制作500个馒头;“六味斋”的酱肉依旧通过无接触配送抵达千家万户;食品街老字号“认一力”虽然堂食关闭,却开着窗口售卖半成品蒸饺,这些冒着热气的市井烟火,是太原人面对疫情时最倔强的坚守。
古城的智慧抗疫实践
在晋祠镇,利用“5G+物联网”技术搭建的防疫平台,可实时监测居家隔离人员动态;在迎泽区,老旧小区引入智能门磁系统,既保障管控效果又减少人力投入;全市统一的物资保供平台,通过算法优化配送路线,确保生活物资“最后一百米”畅通。
这些智慧抗疫实践,与太原正在推进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一脉相承,传统能源城市在数字化浪潮中的转型探索,在疫情期间意外获得了实战检验的机会。
从晋商精神到抗疫精神
回顾太原抗疫,总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这或许源自深植于这片土地的晋商文化,那种“诚信为本、以义制利”的传承,在今日演化为遵守防疫规定的自觉;那种“纵横欧亚九千里”的开拓,化作科学精准的防控智慧;那种“汇通天下”的胸怀,转为全省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观。
在太原师范学院隔离点,工作人员在配送餐食时附上写有《诗经》句子的卡片:“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在清徐县,菜农将整车的新鲜蔬菜直接运到封控小区门口,留下“需要自取”的牌子便转身离去,这些细节,让冰冷的防疫工作充满了文化的温度。
截至11月底,太原在本轮疫情中实现了三个“未发生”:未发生医疗资源挤兑,未发生基本生活物资短缺,未发生次生灾害,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一座城市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更是千万市民用理解与配合筑起的防疫长城。
汾水长流,青山依旧,经历过疫情洗礼的太原,正在将抗疫中凝聚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推动转型发展的新动能,当锅炉房的蒸汽再次升起,当智能生产线的机器人手臂重新舞动,这座从不缺乏韧性的城市,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历经风雨的古城,终将在春天绽放新的生机。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那么多了技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mdljs.com/shenghuobaike/2691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那么多了技术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山西太原疫情(山西太原疫情最新消息今天新增病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那么多了技术]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全国各地隔离政策查询系统,哪里可以查?怎么查?1、快速找到查询系统的方法访问官方网站:直接访问各地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官方网站,通常这些网站会设有“疫情防控”或类似专栏,其中包含隔离政策查询系统。使用搜索引擎: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全国各地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