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天,北京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在朝阳区一处新冠疫苗接种点的走廊上,人群中,一位来自台湾的年轻设计师小林安静地排队等候,手中紧握着台胞证和预约单,对于像他这样在北京工作生活的台湾同胞而言,这场疫苗接种不仅是一次健康保障,更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温情体验,折射出两岸民间交流中那些细微却坚定的联结。
小林来北京三年,在一家科技公司从事用户体验设计,当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时,他和许多在大陆的台湾人一样,密切关注着防控政策与疫苗进展。“最初有些忐忑,不确定台胞是否能同等接种,”小林回忆道,“但社区工作人员主动联系我,说‘台湾同胞也是大家庭的一员,疫苗供应充足,请放心’。”这种被纳入“应接尽接”体系的归属感,让他意外又感动,自2021年初大陆启动全民免费疫苗接种后,各地政府便明确将台胞纳入范围,凭居住证或台胞证即可预约,流程与大陆居民无异。
接种当天,小林按照预约时间抵达场馆,入口处,志愿者用温和的普通话引导他查验健康码、测量体温,填写知情同意书时,护士特意提醒:“台胞证号码可以直接登记,系统都支持。”这种细节上的顺畅,让他感受到政策落地的务实与包容,等候区内,张贴着“两岸一家亲,携手抗疫情”的标语,小林注意到身边有几位年长的台商正用闽南语闲聊,语气中透着安心:“咱这边效率真高,台湾的家人还担心疫苗短缺呢。”
注射过程简短而有序,医生核对信息时笑着问:“是台湾来的同胞?放轻松,疫苗很安全。”一针结束后,小林在留观区坐了30分钟,志愿者送来温水和饼干,并叮嘱注意事项,他翻看手机,发现台胞微信群裡早已被接种经验分享刷屏——有人调侃“北大国际医院服务比台湾诊所还周到”,有人感慨“没想到在这艰难时刻,大陆给了我们实实在在的保护”,这些鲜活的声音,与岛内部分媒体渲染的“疫苗鸿沟”形成鲜明对比。
小林的经历并非个例,据国务院台办数据,截至2021年底,已有超过17万名在大陆台胞接种疫苗,覆盖北上广深等主要城市,这一政策的推行,既是基于“生命至上”的抗疫原则,也承载着两岸血脉相连的情谊,一位北京基层疾控人员坦言:“工作中从未区分台湾人或大陆人,我们的目标就是筑起免疫屏障。”这种无差别的公共健康服务,让许多台胞体会到“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含义。
回望历史,从2003年SARS期间两岸携手抗疫,到2008年汶川地震台胞慷慨捐助,每一次危机都是对民族情感的淬炼,此次新冠疫苗接种,更成为一座微观桥梁:一位在清华读书的台生说,打完疫苗后她加入了社区志愿服务,帮外籍人士翻译指引;一位老台商则感叹,接种后终于敢回台南探亲,临行前街道办还送了他一包口罩,这些互动悄然融化着误解的坚冰,正如小林所说:“当针头扎进手臂的瞬间,我突然理解什么是‘命运与共’。”
台胞接种疫苗的过程也伴随些许挑战,例如早期部分台胞对大陆疫苗效力存疑,但随着科兴、国药数据在国际期刊发表,以及身边案例积累,疑虑逐渐消散,也有台青建议优化预约平台对台胞证号的识别效率,这些反馈正推动服务持续改进。
小林在接种完两剂疫苗后,领到了一张印有长城图案的接种证明,他把这张小卡片和台胞证收在一起,玩笑道:“这是我在大陆的又一张身份凭证。”他已恢复跨境出差,每次出示这份证明时,总会想起北京接种点里那句标语——“隔山隔水,不隔爱”,或许,公共健康事务的本质正是如此:它超越政治叙事,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守护”的意义,而千千万万像小林一样的台湾同胞,正用他们的选择证明,无论海峡波涛如何起伏,生命与健康的纽带永远坚韧。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那么多了技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mdljs.com/shenghuobaike/3641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那么多了技术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台湾人在北京打新冠疫苗怎么预约/台湾人在北京打新冠疫苗》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那么多了技术]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济南的疫情严重吗济南的疫情不严重。根据济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公告,截止2022年11月1日0时至24时,全市报告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无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截至2022年11月1日24时,全市现有本土确诊病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