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仍清晰记得那个场景——2022年春天,福州路上一家百年老书店的玻璃门上,贴着一张略显褶皱的告示:“本店正常营业,书籍消毒后方可翻阅。”寥寥数语,在空荡的街道上显得格外倔强,透过玻璃望去,店员正用酒精棉仔细擦拭书架,那专注的神情,仿佛不是在完成防疫任务,而是在进行一场庄严的仪式。
这条被誉为“中华文化第一街”的福州路,在新冠疫情袭来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沉寂,上海书城门前不再有排队等候的读者,古籍书店里失去了埋头寻宝的学者,文具店里不见挑选笔墨的学子,就连那些飘香数十年的老字号餐馆,也第一次拉下了卷帘门,物理空间上的福州路,似乎被按下了暂停键。
福州路的生命律动从未真正停止,上海书城迅速转向线上,开启了“云书店”模式,那些曾经在实体书店里摩挲书页的双手,开始在屏幕上滑动选择;那些习惯于面对面交流的编辑和读者,开始在直播间里相遇,一家专营美术用品的店铺,将水彩、画纸打包成“隔离绘画包”,通过快递送到封闭在家的人们手中——艺术成了特殊时期的情绪出口,还有那些老字号餐馆,即便堂食关闭,仍坚持为周边医院的医护人员提供外卖,福州路的文化血脉,以另一种方式在城市的毛细血管中继续流淌。
我采访过福州路上的一家三代经营的文房四宝店,七十多岁的老店主说,他最担心的是那些习惯了来店里试笔的老顾客,“他们不会用手机下单,我怕他们闷在家里连写字的乐趣都没有了”,老人让孙子教他使用微信,每天给老主顾们发去店内实况,甚至允许他们“赊账”购货,“等疫情过了再付”,这种超越商业的情谊,让福州路在疫情中依然保持着温度。
疫情期间的福州路,也见证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转变,上海图书公司推出了“图书盲盒”,将不同领域的书籍组合销售,意外地大受欢迎——人们似乎在不确定性中,更渴望通过阅读来拓展精神的疆域,一家原本专营传统书画的画廊,开始举办线上艺术讲座,参与者从上海的几十人扩展到全国的数千人,危机倒逼出的创新,让这条老街道焕发出新的生机。
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些微小却坚定的人文坚守,外文书店的一位店员,每天坚持在社交媒体上推荐一本外文书籍,并附上详细的内容介绍和阅读建议;乐器行的老师傅,通过视频免费教困在家中的孩子们修理乐器;还有那些餐馆老板,即便自家生意受损,仍坚持为社区志愿者送去热乎的饭菜,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在至暗时刻汇聚成温暖的光芒。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福州路正在恢复往日的生机,但经历疫情洗礼后,这条文化老街似乎有了一些不易察觉的变化——店家更加珍惜与顾客的面对面交流,读者更加享受在书店里随意翻阅的时光,食客更加懂得坐下来慢慢品尝一顿饭的可贵,疫情教会了人们,有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其实弥足珍贵。
今天的福州路,梧桐依旧,书香如故,却多了一份历经磨难后的从容与坚韧,它告诉我们,文化的力量不仅存在于宏大的博物馆、音乐厅里,更蕴藏在这条街道的每一家小店、每一次交易、每一份坚持中,疫情可以暂时阻断人流的汇聚,却无法熄灭精神的火光,当危机来临,正是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实践和人文关怀,支撑着我们穿越黑暗,迎接黎明。
走在重新热闹起来的福州路上,我突然明白:一条街道的生命力,不在于它有多少华丽的建筑,而在于它能否在困境中依然守护文化的火种,在黑暗中依然传递人间的温度,福州路做到了,而这或许正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缩影——既尊重传统,又不惧变革;既国际化,又充满人情味。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那么多了技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mdljs.com/yulezixun/2742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那么多了技术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上海 福州路 新冠(上海福州路疫情)》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那么多了技术]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石家庄市会解封吗综上所述,虽然具体的解封时间和方式尚未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石家庄市一定会迎来解封的一天。今日,石家庄不能全面解封,但部分低风险地区可能会放宽管控。石家庄自1月3日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