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武汉,这座千万级人口的城市按下了“暂停键”,医疗资源告急,形势万分危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这场艰苦卓绝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全国各省区市迅速组织精锐力量驰援湖北,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江苏,以其强大的动员能力和深厚的同胞情谊,派出了全国人数最多的医疗救援队伍,江苏支援武汉抗疫,究竟去了多少人?这个数字的背后,又承载着怎样的故事与精神?
数字背后的规模与速度:精锐尽出,星夜驰援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在整个新冠疫情期间,江苏省累计向湖北省(主要是武汉市)派出了共计13批次、2813名医疗卫生人员,这个数字,在全国各省区市援鄂医疗队的总人数中位居首位。
但这2813人,绝非一个冰冷的统计数字,他们是从江苏省内数百家医疗机构中精挑细选出的骨干力量,涵盖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感染病学、重症医学、急诊、护理等关键专业,许多人是科室主任、护士长,是各自领域的专家,从接到命令到集结出发,往往只有短短数小时,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江苏省首批援鄂医疗队147人便逆行出征,吹响了江苏力量支援前线的号角,随后,一批又一批的“白衣战士”告别家人,背上行囊,义无反顾地奔赴当时疫情最严重的风暴眼——武汉。
这2813人,不仅代表了江苏的医疗水平,更体现了江苏“全国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和闻令而动的执行力,他们被分配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等多家定点收治医院和方舱医院,承担起最危险、最繁重的一线救治工作。
力量背后的体系与支撑:举省之力,硬核支援
江苏的支援,远不止于这2813名前线医护人员,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江苏的援助是一场立体化、多维度的全省总动员。
- 物资保障源源不断: 江苏各地开足马力生产医疗物资,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消毒液等急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武汉,江苏还支援了大量的生活物资,从无锡的蔬菜到徐州的苹果,从南京的盐水鸭到苏州的糕点,这些带着温度的物资,保障了武汉人民和援鄂医疗队的基本生活,传递着“苏大强”细腻的关怀。
- “苏大强”的硬核与细腻: “苏大强”是网友对江苏在这次抗疫中表现出的强大综合实力的昵称,这种“硬核”不仅体现在派出人数最多、物资捐赠量大,更体现在其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江苏实行“省包市”对口支援,南京市、无锡市等分别对口支援武汉的相关城区,形成了高效精准的支援网络,江苏的支援又充满“细腻”,考虑到武汉湿冷的天气,紧急调运电热毯、暖手宝;担心医护人员饮食不习惯,派出顶级厨师团队随行保障……这些细节,无不体现着江苏人民与湖北人民心手相连的深情。
- 后方的坚实堡垒: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援鄂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后方保障机制,全力解决援鄂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从家属慰问到子女教育,关怀备至,让前线勇士们能够安心战斗。
精神背后的传承与升华:江河同源,命运与共
江苏与湖北,共饮一江水,长江将两省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江苏的援鄂行动,是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传统美德的生动实践,也是新时代中国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
在武汉的日夜奋战中,江苏医疗队员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脸上被口罩勒出的深深印痕,被汗水浸透的防护服,以及面对危重病人时的不离不弃,都成为了抗疫史诗中最动人的画面,他们不仅是生命的守护者,更是希望的播撒者。
这场援鄂抗疫的经历,也深刻影响了江苏自身,它锤炼了江苏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提升了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凝聚了全省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这份在危难中结下的战斗情谊,已成为苏鄂两省之间宝贵的精神财富。
“江苏支援武汉抗疫去了多少人?”——答案是2813名精锐医护人员,以及他们身后8000多万江苏人民的磅礴力量与深情厚谊,这个数字,铭刻的是在国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时候,江苏所展现出的担当与奉献,它记录的不仅是一次医疗救援行动,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洗礼和升华,江河同源,共赴时艰;樱花烂漫,人间皆安,当武汉的樱花再次盛开,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那段至暗时刻,有一支来自江苏的坚强队伍,曾为这座城市拼过命,他们的功绩,将永远被历史铭记,被人民感念。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那么多了技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mdljs.com/zlan/1997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那么多了技术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江海同源 共克时艰—铭记江苏援鄂抗疫的磅礴力量与深情厚谊》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那么多了技术]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上海疫情是什么意思啊?上海疫情是指在上海市出现的病毒感染事件。以下是对上海疫情的详细解释:应急响应与防控措施:上海市已经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以应对疫情。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如加强医疗队伍的力量、增加防护物资的储备等。疫情状态:目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