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上,太原朋友发来信息:“今天又没出门,感觉整个人都锈住了。”配图是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和空荡的街道,这已是本月他第三次发来类似内容,我忽然意识到,“疫惰”这个词,正在成为这座北方城市某种隐秘的精神写照。
“疫惰”——它不只是疫情期间的短暂懈怠,更是后疫情时代一种深入骨髓的怠惰状态,在太原这座曾经以勤劳坚韧著称的工业城市里,这种状态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奏与精神面貌。
太原的疫惰,首先铭刻在城市的肌理之中。
迎泽大街上,曾经车水马龙的景象不复往日,即使在工作日的上午,行人也步履缓慢,仿佛每个人都背负着无形的重量,柳巷商业区,不少店铺虽已重新开业,却门可罗雀,一位经营面馆二十年的老师傅告诉我:“疫情过后,人心好像都散了,以前晚上八九点还坐满人,现在七点就没什么顾客了。”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在汾河公园,晨练的老人明显减少;在长风商务区,下班后聚餐的年轻人不再如以往踊跃,一种奇怪的疏离感在城市中弥漫——即使不再需要保持物理距离,心理的距离却依然存在。
这种疫惰有着复杂的社会成因。
太原作为老工业基地,本身就面临着产业转型的阵痛,疫情加剧了经济下行压力,许多家庭收入减少,对未来预期降低,消费意愿自然减弱,长达数年的防疫生活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习惯——居家办公、线上购物、减少社交,这些原本的应急措施,正在固化为日常模式。
更深层的是文化心理的转变,太原人向来以踏实、保守著称,这种性格特质在疫情期间被进一步放大,风险规避成为普遍心态,“求稳”压倒了“求变”,一位社区干部坦言:“现在让大家组织集体活动特别难,人们好像都习惯了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疫惰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经济上,消费疲软直接冲击着服务业,许多小本经营者难以为继,某商场经理透露,客流量恢复至疫情前七成就已相当不错,精神健康方面,心理咨询师注意到,疫情后焦虑、抑郁的求助者明显增多,其中不少人的问题已从急性应激反应转变为慢性心理倦怠。
更令人担忧的是对下一代的影响,中小学生经历了断断续续的网课,学习习惯和社交能力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位中学班主任感叹:“孩子们上课走神的多,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大不如前,整个人缺乏朝气。”
面对疫惰,太原并非无所作为。
政府推出消费券、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试图重燃城市活力;企业调整经营策略,发展线上业务;普通人也在寻找自己的应对之道——公园里坚持晨练的退休工人、图书馆里埋头备考的年轻人、尝试短视频推广的晋菜厨师,他们都是疫惰中的微光。
在汾河岸边,我遇见一位每天坚持来写生的老画家,他说:“太原人是硬骨的,就像咱这儿的老槐树,冬天看着光秃秃的,春天一来,该发芽还发芽。”他笔下的大原,有历史的厚重,也有渐渐复苏的生机。
疫惰或许是一种创伤后应激反应,是集体心理的自我保护机制,它让我们慢下来,却也提供了重新审视生活方式的契机,对太原而言,突破疫惰的关键,或许在于找回工业城市那份务实肯干的精神内核,同时注入新的活力。
当夕阳西下,汾河水面上泛起金光,远处西山轮廓渐隐,这座城市正在经历一场看不见的精神复苏,缓慢却坚定,疫惰终将过去,而太原人会在这种特殊的“休眠期”后,找到与时代相处的新节奏。
毕竟,千百年来,这座古城经历过无数风雨,每一次都能在困顿中寻得新生,今天的疫惰,或许只是又一段需要耐心渡过的时光,当春风吹过汾河,柳树发芽,这座城市和它的人们,终将慢慢醒来,找回属于自己的步调。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那么多了技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mdljs.com/zlan/3698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那么多了技术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太原疫惰,一座北方工业重镇的精神困局》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那么多了技术]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江宁区分哪些街道1、南京市江宁区包含7个街道和2个镇,具体为:东山街道、秣陵街道、汤山街道、淳化街道、禄口街道、江宁街道、谷里街道;湖熟镇、横溪镇。2、江宁区的行政区划包含以下多个街道:东山街道:面积为71平方公里,人口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