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变成武汉了。
这当然不是地理意义上的荒谬置换,而是疫情初期许多人的真实经历,当石家庄出现病例,当熟悉的街道突然冷清,当“国际庄”一夜之间被纳入与武汉相似的叙事框架,一种奇妙的身份转换在公共话语中发生了,这座华北平原上的交通枢纽,在特定时刻被赋予了“武汉”的符号意义,成为疫情地图上又一个被高度关注的坐标。
城市身份的流动性在这场公共卫生危机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石家庄变为武汉,并非孤例,在此之前,武汉已从“九省通衢”变成了“疫区”的代名词;在此之后,西安、上海、广州等城市也相继在疫情叙事中经历了类似的符号转换,这种转换背后,是危机状态下社会认知的简化机制——当一个城市与特定危机紧密关联,它便暂时失去了原本复杂多元的身份,被简化为单一的危机符号。
这种符号转换对城市居民产生了深刻的心理影响,石家庄市民在那一刻体验到了与武汉人类似的处境:被标签化、被特殊看待、被纳入统一的疫情叙事,一位石家庄朋友在封控期间对我说:“突然理解了武汉人当初的感受,我们好像也成了‘他们’。”这种共情能力的产生,正是通过城市身份的临时转换而实现的,当一座城市变成另一座城市的隐喻,居住其中的人们也得以跨越地理界限,体验他人的处境与情感。
从传播学角度看,“石家庄变成武汉”的现象揭示了媒体在塑造城市形象中的强大力量,媒体报道框架的相似性——封城决策、物资供应、病例数字——造就了城市叙事的同质化,在信息过载的当下,人们依赖已有的认知框架来理解新事件,于是新发疫情的城市很容易被纳入已有的“武汉故事”框架中,形成一种认知上的捷径。
这种符号转换还暴露了城市身份的内在脆弱性,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石家庄构建了以“新中国摇篮”、“华北重要工业城市”为核心的身份认同,然而在危机时刻,这种长期积累的身份可以被瞬间覆盖,被简化为单一的“疫区”标签,这提醒我们,城市身份远非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在不同话语力量的角逐中不断流动、重构的过程。
更有趣的是城市身份的韧性,随着石家庄疫情得到控制,“武汉”的符号逐渐褪去,“石家庄”的本体重新浮现,这种身份的恢复能力,体现了城市本质的稳定性,居民对城市的深层情感联结、城市长期形成的气质品格,这些根植于历史与文化中的特质,能够抵御暂时的符号覆盖。
“石家庄变成武汉”的短暂插曲,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城市本质的契机,它告诉我们,城市既是物理空间,也是心理建构;既是砖石水泥构成的实体,也是故事与符号编织的叙事,在危机时刻,城市身份可能被简化、被重构;但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城市总能找回自己的本质,重塑独特的身份认同。
当石家庄不再是武汉,当每座城市都回归自我,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真正的城市认同,源于对地方独特性的尊重与珍视,源于在共性中守护个性的坚持,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为每座城市保留其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或许是我们面对未来各种挑战的最宝贵资源。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那么多了技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mdljs.com/zshizhishi/3336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那么多了技术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石家庄变成武汉/石家庄会变成武汉吗》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那么多了技术]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合肥市瑶海区疫情严重吗病毒传播的风险控制困难瑶海区作为一个高度活跃的区域,日常出入的人流量巨大。而在防控病毒传播的过程中,很难完全对所有进出人员进行全面的检测和排查。这就大大增加了瑶海区的疫情传播风险。另外,一旦发生病毒传播,社区内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