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太原城在无声的政令中凝固,街道空旷,小区封闭,超市货架前间隔两米的队伍如同默剧演员,以眼神交换不安,表面井然有序的封控图景下,一股暗流汹涌——不是病毒,而是比病毒更善于变异的流言蜚语,官方通报的模糊性与市民的信息饥渴,催生出一个庞大的影子叙事体系:微信群里疯传的“某小区有上百密接”的语音,朋友圈刷屏的“内部消息截图”,邻里间窃窃私语的“真实死亡数字”,这座被物理禁锢的城市,陷入了更复杂的叙事争夺战,真相在官方辞令与民间传闻的拉锯中被撕成碎片,无人知晓哪一片才是原初的真实。
封控不仅是空间的禁锢,更是时间的殖民与记忆的驯化,当日常生活被简化为核酸、健康码与行程轨迹,一种新型权力精细地嵌入每个人的生存肌理,它通过定义什么是“危险”、谁是“可疑”、何种行为“合规”,悄然重塑着城市的记忆基因,那些每日召开的疫情发布会,不仅仅传递信息,更是一场精心编排的仪式,通过重复性的语言、标准化的数据、选择性的表彰与批评,试图将一场充满偶然性与混乱的公共卫生危机,锻造成政府高效、人民配合的线性胜利叙事,超市里偶发的抢购潮被迅速平息并定性为“个别市民不理性”,而志愿者深夜送菜的感人画面则被无限循环播放,成为这段历史的主旋律注脚,权力深知,谁掌控了当下的叙事,谁就掌握了未来的历史书写权。
民间记忆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它以非正式的、弥散的方式对抗着官方的记忆垄断,阳台上的即兴合唱、业主群里交换的囤货攻略、社交媒体上带苦闷调侃的“封城日记”,这些碎片化的私人叙事,共同构筑了一道无形的记忆防波堤,它们或许无法撼动宏大的官方史诗,却如涓涓细流,滋润着被标准化叙事荒漠化的个体精神世界,一位母亲记下孩子第一次做核酸时恐惧的眼泪;一个小店老板计算着每日损失的流水;一对情侣隔着封控栏交换体温尚存的食物——这些未被收录进报告的细节,才是无数个体对这场灾难最原始、最真实的刻录,它们是被主流叙事排挤到边缘的“反档案”,却恰恰构成了历史最鲜活的血肉。
吊诡的是,恐惧与猜忌在封控期间异化为一种扭曲的社交货币,邻里关系在“举报潜在风险”的号召下变得微妙而紧张,曾经点头之交的邻居,可能因一次未报备的出行而瞬间沦为“全小区的公敌”,这种自我监督与相互监督的机制,使得权力的毛细血管延伸到社会最末梢,每个人都既是监视者,又是潜在的被监视者,猜忌被系统性地培育为一种“公民责任”,而信任这一社会黏合剂则在高压下逐渐脆化、剥落,社区微信群沦为表演忠诚的剧场,人们竞相转发官方通告,踊跃举报异常,以数字化的积极姿态换取虚拟空间的安全认同,这种沉默的共谋,比任何公开的强制都更深刻地揭示了非常状态下集体意识的畸变。
当封城结束,庆典叙事迅速覆盖创伤记忆,表彰大会、媒体报道迅速将一场充满困惑、损失与痛苦的城市急症,包装成一场彰显“制度优势”和“人民伟大”的辉煌胜利,个体的迷茫、经济的重创、次生灾害的悲鸣,在这场宏大的凯旋仪式中失去了容身之所,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被成功地导入了选择性遗忘的轨道,那些深夜的无助、食物的短缺、对远亲的忧惧、对未来的恐慌,若非刻意打捞,便注定沉入遗忘的深渊。
太原的11月封城因而成为一座隐喻性的“记忆围城”,它警示我们,比病毒更可怕的,是叙事权力的垄断与记忆的扁平化,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韧性,不仅在于其应对危机的效率,更在于其能否包容创伤的真实与记忆的复调,打破这座“记忆围城”,需要的不是又一个光辉的胜利故事,而是让万千个体的细微声波——无论它们是抱怨、悲伤、愤怒还是困惑——都能获得被聆听、被铭刻的权利,因为它们共同构成了灾难的全部真相,也是抵抗历史虚无主义的最后堡垒。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那么多了技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mdljs.com/zuozhezhuanlan/12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那么多了技术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2021年太原封城是真的吗?2020年11月太原封城》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那么多了技术]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真实记录:上海封控区1个多月后的真实感受,从失望到近乎绝望上海封控区1个多月后的真实感受:从失望到近乎绝望在经历上海自2月份新冠疫情出现,3月份逐渐严重,直至4月开始全面封城的这两个多月里,我作为封控区的一员,经历了从失望到近乎绝望,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