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了河南省郑州市,造成严重城市内涝和人员伤亡,这场灾害不仅震惊全国,也引发了对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深度思考,湖南省作为洪涝灾害多发省份,其应对极端天气的经验与教训同样值得关注,本文将从灾害情况、应对措施、社会响应和未来启示四个方面,探讨湖南与郑州在应对极端天气事件中的表现与反思。
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回顾
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极端强降雨天气,尤其是7月20日,郑州市单日降雨量达624.1毫米,接近年平均降雨量(640.8毫米),其中小时最大降雨量达201.9毫米,突破中国大陆气象观测记录历史极值,这场超强降雨导致郑州市区严重内涝,交通中断,地铁5号线发生淹水事件,造成14人不幸遇难;京广路隧道大量车辆被淹,多人失去生命,据官方统计,河南省此轮强降雨共造成302人遇难,50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200亿元。
郑州灾情暴露出现代城市在极端天气面前的脆弱性,城市排水系统无法应对瞬时超大降雨,地铁、隧道等地下空间防洪设计存在缺陷,应急响应机制不够迅速有效,预警信息传递和公众响应存在脱节等问题相继浮现。
湖南洪涝灾害的应对经验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三面环山,湘、资、沅、澧四水汇入洞庭湖,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洪涝灾害频发省份,湖南在长期与洪水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应对经验:
其一,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水文监测预警系统,湖南在全省主要河流流域布设了大量水文站点,能够实时监测水位变化,为防洪决策提供数据支持,2022年6月,湘中以北发生持续强降雨过程,湖南省气象局提前72小时发布预警,各级防汛部门迅速响应,转移群众超过10万人,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
其二,注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湖南不仅加强堤防、水库等工程建设,还特别重视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每年汛前,各地都会组织防汛抢险演练,提高应对能力,湖南还探索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发动基层群众参与防汛工作。
其三,注重灾后恢复与重建,湖南在多次洪灾后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灾后重建机制,包括迅速恢复基础设施、提供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组织生产自救等,2017年湖南特大洪灾后,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帮助受灾地区和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生产秩序。
灾害应对中的社会响应与全民参与
无论是郑州暴雨还是湖南洪灾,我们都看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全民参与,在郑州,民间救援力量迅速行动,许多市民自发参与救援工作,提供物资和帮助;企业纷纷捐款捐物,互联网平台开通求助通道,形成了政府与社会的合力抗灾。
湖南在应对洪灾过程中,同样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湖南省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组织积极募集救灾物资;志愿者团队参与人员转移安置、物资分发等工作;媒体及时发布灾情信息和防灾知识,提高了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救灾模式,大大增强了灾害应对能力,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凝聚力和正能量。
从灾害中学习的未来启示
郑州暴雨和湖南洪灾给我们带来了深刻启示:
必须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预警能力,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可能更加频繁和强烈,我们需要提高预报精准度和提前量,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确保信息能够及时传达给每一个可能受影响的人。
需要重新审视城市规划与建设标准,城市应当留出足够的雨水渗透空间,恢复和保护自然水系,增加海绵城市元素;地下空间的设计必须考虑极端情况下的防洪措施;重要基础设施应当提高设防标准。
应当加强公众防灾减灾教育和演练,许多伤亡源于缺乏应对知识和技能,学校、社区和企业应当定期组织防灾演练,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需要完善巨灾保险和灾后补偿机制,通过保险制度分散风险,帮助受灾群众和企业尽快恢复生产生活。
湖南与郑州的灾情提醒我们,人类在自然面前仍然渺小,唯有保持敬畏之心,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减少灾害损失,每一次灾害既是一场考验,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我们才能建设更加安全、 resilient 的城市,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未来面对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时,我们才能够更加从容应对,将损失降到最低。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那么多了技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mdljs.com/zuozhezhuanlan/1753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那么多了技术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湖南郑州灾情/湖南郑州灾情最新消息】》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那么多了技术]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真实记录:上海封控区1个多月后的真实感受,从失望到近乎绝望上海封控区1个多月后的真实感受:从失望到近乎绝望在经历上海自2月份新冠疫情出现,3月份逐渐严重,直至4月开始全面封城的这两个多月里,我作为封控区的一员,经历了从失望到近乎绝望,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