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天津海河冰面尚未完全解冻,一则通报悄然出现在市卫健委官网——天津出现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这个北方港口城市的疫情时间线,就此开始与全球大流行轨迹交织缠绕,表面上,这只是一连串日期与数字的冰冷排列:1月21日首例确诊、2月2日首例死亡、6月17日本土病例清零、11月8日滨海新区突发本土疫情……然而在这些官方时间标记之下,涌动着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集体心理剧变,天津疫情时间表不仅记录了病毒传播的客观过程,更成为测量社会心理震荡的特殊计时器,折射出极端情境下人类对时间感知的深刻异化。
疫情初期的时间体验充斥着卡顿与扭曲,2020年春节,天津传统年俗被紧急刹车,古文化街的彩灯无人欣赏,鼓楼的钟声仿佛在真空里回荡,当“封控”“核酸”“流调”成为日常词汇,时间不再是平滑流淌的河流,而是被切割成以14天为单位的隔离周期,被分割成等待检测结果的焦灼小时,被压缩成手机屏幕上实时跳动的确诊数字,这种时间碎片化在11月滨海新区疫情中达到顶峰——原本线性的时间感彻底崩塌,取而代之的是不断重新计时的应急状态,心理学家所称的“危机时间畸变”在每个人身上显现:一日长于一年,瞬间延展为永恒。
天津抗疫时间表的官方叙事与个体体验之间,存在着难以弥合的裂隙,政府时间线清晰标注每个关键节点,呈现为有序、可控的阶段性胜利;而市民的记忆却镶嵌着更多模糊地带:那些深夜排队检测的困倦,那些无法探望病重亲人的遗憾,那些口罩后面无法辨认的表情,河西区一位咖啡店老板的记忆时间表上,重要节点不是病例数字的变化,而是被迫停业的三次日期,是收到减免租金通知的那一刻,是第一位老顾客再次推门而入的午后,这种双轨计时系统揭示了一个真相:重大公共事件中,不存在统一的时间体验,只有并行且时而交叉的多元时间维度。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天津疫情时间表中隐藏着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加速密码,2月初推出的“健康码”,在短短两周内从概念变为全市通行的数字身份;11月滨海新区疫情中,千万级别核酸检测在48小时内完成——这些“中国速度”背后,是时间政治学的深刻实践,权力通过重新定义时间节奏来展示效能,将危机时刻转化为治理创新的窗口期,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说的“时间规训”在疫情中被发挥到极致:公民不仅被要求遵守空间隔离,更被纳入统一的时间管理体系,每个人的生物钟都被调整到与防疫节奏同步。
当我们今天重读2020年天津疫情时间表,它已不再是简单的纪事档案,而成为集体记忆建构的原始素材,社会心理学家发现,灾难后第三年,群体记忆开始出现选择性重构——痛苦细节被淡化,互助场景被突出,时间顺序被无意识调整,天津市民回忆中的“热词曲线”正在变化:“核酸排队”的频次下降,“志愿者送菜”的提及率上升,这种记忆重塑不是对历史的背叛,而是心理自我保护机制的社会化呈现,是创伤修复的必然过程,时间表上的冰冷日期,正被赋予日益温暖的情感色彩。
站在2020年后的时间轴上回望,天津疫情时间表犹如一座记忆迷宫,每个转折点都链接着个体与集体的复杂情感,它记录了时间如何从客观度量单位变为主观体验载体,如何从公共管理工具变为权力展示媒介,最终又如何成为历史记忆构建的基石,这场疫情彻底改变了我们与时间的关系——不再视其为理所当然的背景存在,而是意识到时间可以被压缩、拉伸、碎片化甚至政治化,当天津金街再次人潮涌动,海河游船再度启航,那些2020年的时间刻度已深嵌进城市肌理,成为定义一代人生命节奏的隐形坐标,时间从未如此具体,又从未如此抽象;从未如此私人,又从未如此公共,在这片时间迷宫的裂痕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疫情的痕迹,更是人类在极端条件下重新发现时间本质的哲学旅程。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那么多了技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mdljs.com/zuozhezhuanlan/21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那么多了技术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时间迷宫的裂痕,天津疫情时间表背后的集体记忆重构》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那么多了技术]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真实记录:上海封控区1个多月后的真实感受,从失望到近乎绝望上海封控区1个多月后的真实感受:从失望到近乎绝望在经历上海自2月份新冠疫情出现,3月份逐渐严重,直至4月开始全面封城的这两个多月里,我作为封控区的一员,经历了从失望到近乎绝望,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