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大楼的爬山虎郁郁葱葱,一位来自台北的文学院研究生小陈,正用繁体字记录着课堂笔记,不远处,一位来自台南的计算机系大二学生小林,在实验室里与大陆同学调试着程序,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南大校园里已不鲜见,据南京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数据,近年来在校台湾学生数量稳步增长,他们跨越海峡,在这里开启求学生涯,成为连接两岸的重要纽带。
南京大学作为中国顶尖高等学府之一,对台湾学生有着独特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不仅源于其深厚的学术底蕴——“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与台湾高校重视传统文化的气质相契合,更在于南京这座城市特殊的历史文化地位,对台湾学生而言,南京是民国历史的活教材,中山陵、总统府等历史遗迹,让他们在课本之外直观感受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来自台中的历史系博士生阿明说:“在南京研究民国史,就像站在历史的现场,这种体验在台湾无法获得。”
台湾学生在南京大学的学习生活,是一个不断适应与融合的过程,初来乍到,他们面临诸多挑战:简体字的识读、拼音输入法的使用、大陆特有的学术表达方式等,南大为台湾学生设立了专门的辅导项目,组织“结对子”活动,让大陆学生帮助台湾新生适应校园生活,来自高雄的商学院学生小雅回忆:“刚开始我对简体字很不习惯,但我的大陆室友耐心帮我‘翻译’,现在我已经能流畅阅读了。”
在学术上,台湾学生也经历了思维方式的调整,台湾教育偏重美式风格,强调课堂互动与批判性思维;而大陆教育更注重理论体系的系统构建,这种差异让台湾学生最初感到不适,但也促使他们融合两种教育体系的优点,来自桃园的物理系学生阿杰表示:“大陆同学理论基础扎实,台湾同学实验能力强,我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南京大学台湾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他们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有些加入了羽毛球社、摄影协会等兴趣社团,有些则创办了“台生会”,组织春节包饺子、中秋赏月等传统文化活动,邀请大陆同学共同参与,这些活动不仅缓解了乡愁,也成为两岸青年交流的桥梁,来自台南的法学院学生小雯说:“通过一起准备活动,我和大陆同学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们发现彼此有那么多共同点。”
台湾学生在南京大学的经历,也是观察大陆社会发展的窗口,他们亲眼目睹了大陆数字支付的普及、高铁网络的便捷、电商平台的发达,这些直观体验改变了他们对大陆的刻板印象,来自新北的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阿宏坦言:“来之前我以为大陆落后台湾很多,实际生活后发现,大陆在城市建设和科技应用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台湾学生在南京大学也面临认同困惑,他们习惯称大陆为“中国”,回台湾为“回国”,这种表述常引发微妙尴尬,但随着时间推移,许多台湾学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定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台湾学生表示:“我既被看作是‘台湾同胞’,又被期待认同‘中国人’身份,这种双重身份让我困惑,也促使我深入思考两岸关系的本质。”
南京大学也为台湾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许多台湾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大陆工作或创业,他们流利的中英文能力、跨文化视角以及对两岸市场的了解,成为就业市场上的独特优势,南大就业指导中心专门为台湾学生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帮助他们顺利融入大陆职场。
南京大学台湾学生的故事,是两岸交流的微观缩影,他们不仅是求学者,更是文化的使者、友谊的桥梁,通过在南大的学习生活,他们亲身体验两岸社会的异同,建立跨越海峡的情谊,这些经历将伴随他们一生,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两岸关系的未来。
正如一位在南大攻读博士学位的台湾学生所说:“海峡隔不断文化的根脉,阻不了青年的交流,在南大,我们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在书写两岸共同的故事。”南京大学的台湾学生,正以他们的青春和智慧,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那么多了技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mdljs.com/zuozhezhuanlan/2250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那么多了技术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南京大学台湾学生,跨越海峡的青春书写者》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那么多了技术]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真实记录:上海封控区1个多月后的真实感受,从失望到近乎绝望上海封控区1个多月后的真实感受:从失望到近乎绝望在经历上海自2月份新冠疫情出现,3月份逐渐严重,直至4月开始全面封城的这两个多月里,我作为封控区的一员,经历了从失望到近乎绝望,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