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南京,本应是梧桐叶开始染上金边的诗意时节,2021年7月20日,当禄口机场疫情的警报拉响时,整座城市瞬间进入战斗状态,而在鼓楼区那条不过千米的福建路上,一场更为具体而微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正在悄然上演,这条连接着新模范马路与三牌楼的老街,不仅见证了南京城北的百年沧桑,更在这个夏天成为观察中国城市基层疫情防控体系的微观窗口。
福建路,名字里带着南方的方位感,实际是南京城北一条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动脉,沿街而建的老小区、便民菜场、小吃店铺勾勒出典型的城市居民区图景,当疫情来袭,这里既没有新街口的繁华商业,也没有夫子庙的游客如织,有的只是最普通的市井生活和最真实的防疫挑战,7月28日,当福建路部分区域被划入中风险地区时,这条老街的非常时刻正式开启。
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在社区,福建路社区党委书记王莉那段时间的手机永远处于发热状态,“每天接近300个电话,充电宝成了标准配置”,社区12名工作人员要面对的是28个老旧小区、近万常住人口的防疫管理,没有电梯的老楼里,社区网格员们用脚步丈量责任,一层层爬楼,一户户排查,将精准防控落实到每个单元、每户家庭。
核酸检测成为那段日子里福建路的常态风景,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操场设立的检测点,居民们戴着口罩,安静地保持一米距离排队,志愿者们用喇叭反复提醒注意事项,医护人员在高温下全副武装连续作业,从晨曦微露到夜深人静,福建路见证了六轮全员核酸检测的完成,累计检测超过5万人次,构筑起坚实的防疫屏障。
物资保障是封控管理下的民生关键,福建路菜市场关闭后,社区迅速建立起“线上订购+线下配送”体系,志愿者们组成“最后一百米”配送小队,骑着电动车穿梭于各小区之间,70岁的独居老人张大爷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社区专门安排人员每天上门询问需求,“疫情无情,但人间有爱”成为这条老街上的真实写照。
福建路的疫情防控是南京整体防疫体系的缩影,从市到区再到街道社区,各级防控指挥体系高效运转,大数据排查与社区摸排相结合,精准锁定风险人员;医疗资源全市统筹,确保患者救治无忧;生活物资保障全市联动,稳定市场供应,这种系统化、网格化的防控模式,既体现了中国防疫的体制优势,也彰显了特大城市的治理能力。
9月初,随着南京全域转为低风险地区,福建路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菜市场重新开业,店铺陆续营业,老街重燃烟火气,但疫情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如何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如何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如何平衡疫情防控与民生保障?
福建路的24天,是一条老街的特殊记忆,更是一座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韧性答卷,它告诉我们,疫情防控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治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当危机来临,从政府到社区,从医护人员到普通市民,每个人都是防疫网络上的关键节点,这种全民参与、上下联动的防控模式,或许正是中国城市能够快速控制疫情的关键所在。
南京福建路的疫情故事已经翻页,但它留下的经验和思考将继续启示未来,在城市发展与公共卫生安全之间寻找平衡点,在常态化防控与经济社会运行之间建立新常态,这是后疫情时代每座城市都必须面对的课题,而福建路这条普通又不普通的老街,用它的24个非常日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城市治理样本。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那么多了技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mdljs.com/zuozhezhuanlan/2264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那么多了技术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南京福建路疫情,一条老街的非常24日与一座城的韧性答卷》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那么多了技术]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真实记录:上海封控区1个多月后的真实感受,从失望到近乎绝望上海封控区1个多月后的真实感受:从失望到近乎绝望在经历上海自2月份新冠疫情出现,3月份逐渐严重,直至4月开始全面封城的这两个多月里,我作为封控区的一员,经历了从失望到近乎绝望,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