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天的上海,手机屏幕上跳动的疫情通告不仅是冰冷数字的排列组合,更是现代性治理术的极致展演,当“XX小区XX例阳性”的简讯每日准时抵达千万市民的手机,一种奇异的生存状态随之诞生——人类首次大规模通过抽象符号系统来感知和应对具身的生存危机,这些通告构建了福柯笔下的“环形监狱”,每个人既是囚徒又是看守,在数字编码的疫情叙事中,个体的血肉之躯被简化为可计算的风险变量。
疫情通告的语言系统精心编织着安全与危险的拓扑地图,官方文本中精确到门牌号的流调轨迹,创造出一套全新的城市认知图谱,超市、地铁站、咖啡馆这些日常空间被重新赋值为“风险点位”,时间被切割为“14天隔离期”和“48小时核酸有效期”,这种时空的重构令人想起海德格尔对技术“座架”本质的洞察——世界被简化为可计算、可操纵的存贮物,通告中反复出现的“非必要不外出”的伦理指令,将生命活动区分为“必要”与“非必要”两个范畴,这种生存价值的强制性排序,构成疫情时代最深刻的存在论判决。
然而在通告文本的裂隙处,人性化的微光顽强闪烁,3月21日某则通告在列举轨迹时,特别注明“请给该病例留足个人空间,勿要打扰”,这句超越技术性表述的提醒,暴露出系统自身对非人性化倾向的警觉,4月5日,一则通告在描述某阳性病例时使用了“奔波于多家医院为患病母亲求医”的叙事,短暂地将数字重新还原为有血有肉的生命故事,这些文本的“失误”恰恰揭示了:再完美的治理技术也无法完全吞噬生活的丰富性。
更值得深思的是不同社群对通告的解读差异,年轻数字原住民通过爬虫程序将通告转化为实时风险地图,中老年人则依靠社区喇叭的二次转译获取信息,外来务工人员通过同乡微信群解读书面通告中的潜台词,这些不同的解码方式,在统一的官方文本之上裂变出无数个平行的疫情宇宙,折射出中国社会深刻的数字化鸿沟,通告文本在传播过程中被不断重写和再语境化,官方话语与民间解读之间形成了有趣的互文关系。
当2021年终末最后一份疫情通告发布,上海市民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实验,我们既是阿尔都塞所说的被意识形态“召唤”的主体,主动参与疫情管控的自我规训;也是德勒兹描绘的“分体”,被分解为健康码、行程码、核酸证明等多重数据分身,疫情通告作为例外状态下的治理工具,既展现了现代国家精准治理的技术能力,也暴露了将生命简化为生物数据的危险倾向。
这些文本最终将成为未来历史学家解读 pandemic时代的重要密码,记录着人类如何在极端情境下尝试平衡公共安全与个人尊严、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或许真正的启示在于:当危机再次来临,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精准的通告系统,更是能够守护人之为人的存在论共识——在数字编码的世界里,永远为不可计算的生命留出余地。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那么多了技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mdljs.com/zuozhezhuanlan/71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那么多了技术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2021上海疫情通告,上海疫情 2021】》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那么多了技术]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真实记录:上海封控区1个多月后的真实感受,从失望到近乎绝望上海封控区1个多月后的真实感受:从失望到近乎绝望在经历上海自2月份新冠疫情出现,3月份逐渐严重,直至4月开始全面封城的这两个多月里,我作为封控区的一员,经历了从失望到近乎绝望,再...